长者入院的心理适应护理
刚刚看一个关于养老话题的直播,著名作家、资深媒体人苏芩说:“我父母经常说去养老院,但我会当着他们的面说怎么可以去养老院呢,您将来老了跟我一起住啊,这时候我妈就特别高兴。”
我觉得这是一个时代观念的问题。从前一些养老机构设施条件差、护理水平低,而子女就业、生活忙碌,导致探望时间和次数过少,所以有时候长者排斥养老院是害怕被抛弃。
养老院是个较为特殊的养老机构,入住着各种各样的长者,这些本来素不相识的长者来到养老院这个集体中,变成一家人。但这个“家”与一般意义上的家毕竟有着一定的区别,来到“新家”,脱离了原来多年的已经习惯的家庭氛围,原来的天伦之乐变了,这些心理上的需要与寄托绝不是硬性的物质条件所能弥补的。这些需要和寄托一时间得不到满足,长者(尤其失能、半失能的长者)往往会因心理的变化引起行为的变化,常见的变化有:
1.情绪烦躁 兴趣减少
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们的感觉器官逐渐衰退,所以长者的视力、听力都在减退,加上其他感觉的迟钝,都使其对外界环境的反应变慢,适应能力减弱却来到新家新环境,很容易导致情绪烦躁、兴趣减少。
2.近期记忆减退
表现为精神萎靡、频繁打瞌睡,容易健忘,注意力难以集中,话语短时间内重复率极高。
3.情绪反应异常
一方面是对一般刺激物趋向冷漠,喜怒哀乐不易表露使人感觉冷漠;另一方面没有重大刺激,情绪反应却特别强烈难以抑制,而且容易出现消极和怀旧情绪。
而对于失能、半失能的长者则面临更严峻的考验:从主体角色到依赖角色的转变。主体角色主要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,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,而失能长者却不得不成为事事依赖别人的依赖角色。即便这种角色转变已完成,但是新到一个养老院也需要对新的护理人员建立新的依赖模式。
综合以上变化,长者难免心生“被抛弃”之感,这种感觉不只是说来自“家”或儿孙,更来自自身生理变化及对新环境的不适应,因此长者入住养老院初期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。
1.维护自尊心
不得不依赖陌生的护理人员,很容易引发长者老而无用感,因此刚入住的长者常会表现出比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,对此我们与长者沟通时从不使用指示语气而是启发性语气。例如日常的大小便护理,入住初期的长者常不好意思说,我们会根据时间询问:“我给您更换一下尿布,好吗?”
2.满足好胜心
长者又常被人们成为“老小孩”,因为不少长者出现了“第二个童年”比较任性、好斗、好玩,这样的长者我们负责满足他(她)的好胜心。例如,下象棋故意输给W大爷;认知比赛特意输给L阿姨。
3.激发同理心
同理心又叫做换位思考、神入、共情。
激发长者的同理心,需要我们先做好共情:懂长者的喜怒哀乐。其实长者都很容易满足:T阿姨每次提起侯院长帮她接小便都满是欣喜;W大爷约定的时间见到陆医生都非常开心;H大爷要是看不惯什么事,只要跟他“同仇敌忾”,他就乐呵……我们换位思考了他们的世界,他们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明白我们“先长者之忧而忧,后长者之乐而乐”的心情和真诚,心理防御自然慢慢卸下。
4.“利用”关心
了解长者特别关心的人、事、物,“利用”长者对他们的关心达到我们的“目的”。最常见的小便问题:长者入住初期小便常不好意思告诉我们,有的长者本身是很节俭的人,我们就说尿布很贵,不叫我们就得换新尿布浪费很多钱;有的长者为此控制饮水量,但本身很在意健康,那我们就向他普及饮水量少对健康的危害。还有长者入住初期对复健不积极但很惦记亲人,我们的医生会鼓励他好起来亲自前去看望,效果就很好。
目前,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,而且正在以每年3%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,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,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,不是单凭小家之力、儿女赡养就可以解决的,相信我们的努力一定会让“养老院”这三个字在不久的将来被提起时,带给大家的感觉是明媚的、温暖的......
(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上一篇:老年人食谱宜多变
下一篇: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儿女你留意了吗